
在學習音樂這條路上,
指導老師和家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指導老師不僅要有專業演奏能力,也要掌握學生個性和心態,
進而調整教學方法和教材,
這些能力絕對不是在書本上能學到,
是需要靠多年教學經驗累積得來的。
家長們長時間跟孩子相處,
對於孩子的想法和個性一定了解透徹。
但有時因為心急 + 求好心切,
反而讓孩子承受過多壓力,逃避練習。
我常跟家長們分享,
孩子是需要我們去鼓勵的,
讚美和要求都要有。
只有讚美,可能會讓孩子驕傲自滿;
只有要求和苛責,
孩子變得沒自信+意興闌珊。
所以對於學習的一切,
需要指導老師和家長們的關心以及仔細觀察。
下面文章跟大家分享,
希望有所幫助喔!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熱愛藝術,熱愛音樂是好事情,
但對於沒有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家長來說,孩子學琴,很多問題,
理解的非常表面。音樂帶給孩子們的應該是美,是快樂,
不應該是痛苦,更不該是煎熬。
中國有一條訓"不打不成材",實際上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。
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反復練習未果之後,就開始發脾氣,
甚至打小朋友了。認為是小朋友沒有專心,
沒有注意力集中。可這根本不是小朋友的錯,
注意力無法集中主要因為兩個原因。
第一: 根據小朋友的年齡和自身狀況,
實際上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很有限。(一般比較好的狀態也就是15~~20分鐘)
第二: 老師根本就沒有教給小朋友演奏的標準和音樂的概念,
如果沒有教,那我們的孩子又該去注意什麼呢?
可家長根本不懂得其中原由,
我們的小朋友又是有苦說不出.....
實際上,因為練琴"打孩子"或"發脾氣",
除了加劇小朋友緊張之外,
沒有任何正面意義。 如果心平氣和的引導,
效果會好何止一百倍?
還有,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懶惰,
不打就犯懶。可是換個思路想一下,
相信練過20年鋼琴並且畢業工作後還堅持練琴的老師或鋼琴家,
最有發言權了, 原因只有一個,
那就是熱愛音樂。
想練琴的理由只有一個,那就是熱愛;
不想練琴就可以有一萬個不同的理由。
人類總是可以為不想做的事找出很多理由,
並且聽起來還都很合理。
第二點:
鋼琴這門藝術,關鍵在於藝術的表現,
若想表現好藝術,那就需要演奏者加入自身的理解,
可是我們真的能指望一個8至10歲的孩子詮釋好貝多芬的奏鳴曲嗎??
貝多芬的作品,具有深刻的寓意,不誇張的說,
每個小節都有內容。可我們的孩子,大多數彈的只是一堆音符而已,
毫無意義,毫無內容。
有的家長會說:學生學的時候小,所以沒學。
或者怪老師沒教....又有家長會說:將來競爭很激烈,
在小學之前一定要考完8級。所以才早學,
那我告訴您: 鋼琴藝術與文化課學習完全不同,
音樂需要演奏者的理解。一副好腦子,一副爛手,
就極有可能促成好的演奏;
一雙好手,一副爛腦子,只能促成機械無內容的彈奏。
第三點:
找你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老師,對於初學的學生,
你的老師最好具備以下幾點: 教師應該有專業,有熱情,有耐心。
沒有專業的熱情是盲目的,沒有熱情的專業是蒼白的。
有些家長,認為初學的小朋友學琴不必找好老師,越便宜的越好。
我想再次強調一下,這是完全錯誤的認知,學習錯誤的知識比盲目的浪費時間更可怕。
如果你學的東西是錯誤的,那麼越努力,錯誤越嚴重。
再想改,是非常難的,好老師收費貴一點,是正常的。
第四點:
練習的習慣,永遠是品質大於數量,
大師彈簡單的小品經常可以催人淚下,
可我們的孩子,彈很高難度的樂曲,
聽起來往往讓我們覺得很亂。
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對作品的理解不夠。
另外就是急功近利,這是最有害的,任何作品,
在手夠大的前提下,彈出音符並不難,
可難的是彈出內容,彈的精彩。
我幫學生算了一筆帳,如果你每天能夠精確的練好四個小節,儘量避免重複做工,
那麼10年之後,你應該就是一個高手。
"而非一部只會彈音符的機器"(一天四個小節,一個月就是120小節,一年1440個小節,10年就是14400個小節)
高品質的14400個小節意味著可以詞能達意的表現好50部鋼琴作品。
而表面看起來學得很快的學生,
10年之後真的能演奏好50部作品嗎?
暫不說50部作品,我想能不能彈好5部作品都是問題。
大多數學生每天只是在重複一樣的東西,
該錯的還是一樣錯,
不該錯的彈多了迷糊了也犯錯。
最後練習無奈的變成了走過場而已,
實際上那是極不明智的練習方式,
愚公精神是不適合學習鋼琴的。
From Jacky Lau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