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音樂的孩子真的很多,
但是持之以恆堅持下去的人,
隨著年紀增長也就越來越少。
我想學習音樂的意義不是只有學會如何彈琴,
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毅力和耐心,
也養成孩子做事認真嚴謹,
追求完美的個性特質。
有了向上進取的精神,
對於他之後出社會進入職場,
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的。
今天跟大家分享好文章,
音樂教育著重的點在培養人格發展,
而不是成為音樂家喔!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【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,而是培養人】♩.♪
有研究表明:如果想培養出智力發達、頭腦聰明的孩子,
那就必須經常讓他活動手指。
因為手指的活動能夠刺激大腦皮層中的運動中樞,
進而促進全部智慧的發展。
器樂的練習和演奏都是一種“生動的動態系統”,
始終要求聽覺的專注、敏感,
十個手指在各自獨立的前提下積極活動,
雙手不同動作及全身肢體都要協調配合。
可以說,
沒有任何一個專案能像彈琴那樣需要大腦協調起眼、耳、口、手、
甚至腳的同時參與。
這種綜合性的活動不僅會鍛煉大腦的複雜性,
而且能激發人的想像力、創造力。
在這樣生動的動態系統中持久鍛煉,
必然對孩子的生理、心理和思維的健康成長產生有益的影響。
人的一生有兩個重要的
音樂才能發育期
一是學前的2~6歲
二是學生期的12—15歲
就學習樂器而言,
4~5歲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手指綜合控制力,
是開始學琴的最佳時期。
大量事例證明:從幼年開始學習樂器的孩子,
入學後,在理解能力、接受能力、
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,
都顯著高於一般孩子。
實際上,在樂器中學到的,
將不只是演奏技巧,
更多的是全面提高孩子的感受力、理解力和思維力。
這就是音樂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積極影響。
古人將“琴棋書畫”定為必修課,
“琴”首當其衝,所以,懂音樂、會彈琴,
更能增加一份靈氣。
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:“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,而是培養人。”
所以,學習音樂的意義不僅是學會彈奏技巧,
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耐力、毅力和吃苦精神,
培養孩子做事嚴謹、認真、完美的作風,
培養孩子追求進取、向上的精神,
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